散文|肖守镇:《梦里廊桥》
2022-07-22 15:04:4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杨丽群 | 作者:肖守镇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2743

作者简介:肖守镇,笔名又见秋月,中方县蒿吉坪瑶族助溪村人,侗族,退休前从事乡村教育工作。系怀化市作家协会会员、中方县作家协会理事、湖南诗歌学会会员、雪峰文化研究会会员、怀化国学文化研究会会员、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、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、怀化市诗词协楹联家协会理事、中方县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、中方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
平生衷情文学,爱好写作,巷居瓢饮,亦笔耕不辍。到目前为止,共创作了七十多篇散文;六百多首诗词;一百多首现代诗。

多年来,散文诗词常刊发于《怀化文学》、《怀化日报》、《边城晚报》、《关雎爱情诗集》、《雪峰文化》、《怀化国学文化》、《湖南诗词》、《中方文艺》、《诗韵中方》、《芙蓉楼》等报刊杂志。曾获两届“中方县文学比赛”第一名;夺得过由湖南《年轻人》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写作比赛散文类二等奖;全国“旅游天下”美文比赛优秀奖。

梦 里 廊 桥

文/肖守镇

溪流之上,廊桥横跨,晚风穿桥过,夕阳照影来。这是我近年来梦中常常出现的清晰画面。

我梦中挥之不去的廊桥胜景,不在遥远的他乡异国,它就在我们中方县境内的接龙镇。

三十多年前,我在那里的中学开始了讲台生涯,学校教师不多,且都家居附近,放学后他们大部分回家去了,空荡荡的学校就只剩下我这个外乡人和另外两位教师,他们俩是夫妻,又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,茶余饭后可尽享天伦之乐。而我当时则形单影只,亲人在远方,同学也在远方,放学后就感到十分地空虚、孤独和寂寞。于是,那一座座廊桥就成了我晚饭后打发无聊时光的最好去处了。

记忆中,在我工作的学校周围,溯溪而上,较大的廊桥共有三座,它们分别是桥头廊桥、卧龙廊桥和中村廊桥。这几座廊桥都建在村前,据村中老人们介绍,桥的建设年代为清末民初,屈指算算它们的年龄都已逾百年,鹤寿松龄,这些廊桥完全有资格称得上是接龙大小桥类的中的寿星。

一个多世纪以来,结实的廊桥安卧于同一条溪流上,直面风雨的侵蚀,承受山洪的冲刷,百载岁月,岿然不动,在牧歌炊烟中,默默地为当地百姓的出行提供着便利。

接龙廊桥与其他地方的风雨桥颇多不同,它的形式为直桥,下不做拱,而是用数根笔直的合抱大树凌空架在桥墩上,上面填土铺上大块的青石板,就成了平整的桥面,再于桥上建廊,廊子中央上方做伞把形挑梁,高于桥廊屋脊,构成八角亭子模样,远远望去,桥上有廊,廊中有亭,斗拱乌瓦,飞檐翘角,十分壮美。廊子的柱子、桥栏上不雕花,不描金,简简单单,朴朴素素,一如牵着黄牛赤脚过桥的淳朴村民。

​古老的廊桥,既发挥着交通的功用,也是接龙人休闲、遮阴、避雨的好地方。

桥廊两边,距地半米左右置板为凳,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可以坐在桥上休憩、纳凉、交流一些种地的经验; 要不就天南海北地扯上一通,没有人骂你吹牛,也没有谁说你贫嘴,言累了,道够了,就踏着深深的夜色回去敲开家门睡觉。而村子里那些情窦初开的男孩女孩却没有归去,他们继续坐在廊桥上,相依相偎,悄悄地说着甜甜蜜蜜的情话,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,这个时候,空中皎洁的月亮也会自觉地躲进薄薄的云层里呢。

结实的廊桥,不只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,它们也曾经有过风风光光的辉煌人生。

桥头的廊桥曾担当过临时戏楼的角色,在那里演出过无数精彩的节目;卧龙的廊桥上亦曾开过集市,那时候,操各地口音的商贾小贩在桥上摆满南北货物,每逢农历三、八集日,桥上人流如织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可惜我去时已是风云散尽,桥上早已不再演戏和赶集,廊桥上再也听不到戏剧锣鼓彻夜响,看不见集日商人滚滚来的热闹情景了,着实让我遗憾了好一阵子。

我那时常去廊桥,除了看看书、闲坐一番外,就是听老人们讲古了。在那些白发银须的老者们嘴里,一个个离我们远去的前朝旧事、才子佳人、英雄豪杰又都鲜活在我面前。他们横刀立马,驰骋疆场;他们赤胆忠心,报效国家;他们威武不屈,舍生取义;他们爱得深沉,不逊梁祝.....叱咤风云,忠肝义胆,悲欢离合,百转千回,每到高潮处说者眉飞色舞、手舞足蹈;听者抚掌击节、如痴如醉。当然,每天晚上的压轴节目都少不了杨家将的故事,接龙人多半姓杨,是杨姓族居的旺乡,杨家将是他们家族中永远的记忆和骄傲,说起来就格外地动情,如数家珍,百说不厌。

有时,这些村中老者在摆古之后,兴犹未尽,也顺带着讲起当地的神异传说和他们自己沧桑浪漫的人生阅历,什么龙溪的古樟枯死了几十年突然又发芽吐叶啦;什么桥头的猴精在常德做生意发了财遇到故乡接龙人捎信回家,结果到桥头查不到收信人啦;什么年轻时一口气能吃下十多个过年糍粑、扛上一根圆木行走如飞数十里、放木排下沅陵上岸大碗喝酒,醉了骂人啦......那些绘声绘色的描述,有着强烈的现场感,好像都是从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与小说中走出来的。

夜深灯稀,廊桥上的人们渐渐散去。当我兴致盎然地听了这一段一段不收费的说书回到学校时,也已经是银月西沉的时辰了,睡在床上心里面暖暖的,一切孤寂和不快都跑得无影无踪,心里想:明天晚上再去廊桥,听老人们讲古吧。

“叹一声去也,送别桥头,过桥便入天涯路;盼他日归哉,迎来道左,握手还疑梦里逢”这是一副咏桥的名联。是啊, 当初,不知道有多少杨家子弟为了生计,走过接龙廊桥,步入风烟弥漫的天涯旅途,他们的身后是妻儿送别的泪眼;又不知有多少皓首慈母,在廊桥的那头拄杖等待,祈盼着游子归来。她们等啊等,终于等来了同样两鬓斑白、步履艰难的儿子。廊桥上母子相见,恍然如在梦中。

廊桥,是一代代接龙人生活轨迹与血脉亲情的见证。

接龙廊桥不但豪放,而且婉约秀美。它依青山,临碧水,傍小村。坐在桥上,不管在什么季节,总能够看到绿色,闻到花香。晴天里,当阳光照在桥下漾动的水面上,就会在桥墩及桥栏上投射出一个个跳跃的金色光斑,如闪闪的金星,似盛开的黄花,风情万种,妙不可言。

白驹过隙,光阴荏苒,匆匆间,我离开接龙已有三十多个春秋了,可是,无论我走到哪个地方,不管时空隔得有多远多厚,我都会在梦里回到美丽的接龙廊桥,在银月下、在晚风中,静静地听着那里的老人们娓娓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;那一座座廊桥上留下了我年轻时候太多太多的美好记忆和欢乐。

不知道今天的接龙廊桥是否还依然卧在那弯弯的溪流之上?它们都还好吗?

责编:杨丽群
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